當前,3.5萬家環保企業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品牌弱、創新能力不強、政策性支持缺乏、融資成本高等成為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在大型企業尤其是央企紛紛攜資本進入的形式下,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令人堪憂。
在中國環境報社環保產業研究院近日舉辦的首屆環保企業總裁沙龍上,就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企業家們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怎么迎接戰略機遇期?
企業應找準定位,選擇更大市場空間或選對客戶;竭盡所能做好服務,獲得合理利潤
“未來10年是環保產業非常重要的孵化期、戰略機遇期,如果在這個時間段,你既不能把企業做大,也不能在細分領域做強,那么10年以后,想要生存就非常困難了。”趙笠鈞認為,企業一定要準確定位,一是選擇大的市場空間,二是在大的市場空間里選對的客戶。
2013年,博天環境在煤化工領域的業務貢獻了收入的78%。但受煤炭價格等各方面原因影響,趙笠鈞開始在戰略上迅速做出調整,布局環境檢測、家庭凈水器、河道系統施治等萬億級的市場。
“2016年的上半年,我們的收入只有38.6%來自能源化工,46%來自城市水環境包括河道流域的治理。而家用凈水器去年較上一年漲了700%,監測檢測業務也比前一年多將近4000萬元收入。”趙笠鈞表示,當創業者看待未來的時候,這些都是從戰略層面需要思考的。
“現在的環保產業進入了一個多要素、協同迭代的階段”,在北京高能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望明看來,環保不是獨立的學科,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環境修復涉及到40多項目專業的技術,不是一家企業就能夠把技術全部吃透的。”據他介紹,企業曾經在吉林長春做過一個老垃圾廠的生態污染項目,其中涉及到15個專業領域。
因此,公司的戰略是縱方向補強、橫方向補面。在縱向方面,高能環境把環境修復作為發展的重點,通過合資收購,補強在技術方面的優勢;在橫向方面,整合與主營業務相關的垃圾清掃清運、環衛信息化、危險廢物處置等。
同屬一個細分行業的河北煜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保軍則認為,做環保產業企業家要搞清楚兩件事情,一是有沒有竭盡所能把服務做好,二是能不能得到合理的利潤。
“隨著公司品牌和技術等實力的提升,客戶也會篩選出能為自己提供優質服務的企業,并不是一味追求低價。”趙保軍表示,他所在的領域還有10年~20年的市場發展期,所以更要耐著性子盡可能做好。
大浪淘沙何以立足?
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安身立命,民營企業具有靈活的機制,技術研發應解決實際問題,可借助行業外技術攻關
在最近發布的《“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先進環保產業”被提及多次。中國環保機械行業協會秘書長、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王亦寧曾表示,環保核心技術的突破是“十三五”期間應重點解決的挑戰。
論壇上,不少企業代表深有感觸,只有掌握核心技術中小企業才能在大浪淘沙中安身立命。
廣東益諾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曾做成國內首個電鍍重金屬廢水零排放案例,正是這一項目,挽救了一家港資企業,企業老板最后也成了益諾歐的股東。
原來,甲方單位地處廣東東莞東江邊,涉及當地及香港飲用水安全。在廣東最嚴苛的環保執法環境當中,面臨被關停的命運。但通過益諾歐核心專利技術,對企業電鍍生產工序排放的廢水實現“零排放”。這一項目于2016年6月榮獲2015年度中銀香港企業環保領先大獎。
在湖北武漢弘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巴能軍看來,與國企、央企在技術研發上比較,民營企業的優勢在于機制的靈活。
“研發技術的風險很大,成百上千萬投入進去,有可能只冒了個小泡。國有企業的考核機制,不利于推動技術研發。”巴能軍認為,民營企業虧了認賬,一條道走到黑,一些技術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發出來的。
他舉了個例子,在與浙江某印染企業簽訂治理合同時,企業處于很被動的局面,導致不做虧更多,做了也是虧,因此就硬著頭皮上,想方設法降低成本,什么辦法都用了,終于成功了。
“技術永遠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我們這些年拿著真金白銀投入,沒拿國家一分錢的資助。” 浙江杭州申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阮海豐表示,從企業在研發投入上摸索的經驗看來,一方面,進口高端技術不見得是最好的,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才是最好的;另一方面,環保不是個獨立的學科,應更多借助行業外技術攻關行業內的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