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國新辦“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發布會上表示,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處于高位。最突出的就是表現在“三個沒有根本改變”。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
趙英民在介紹“十三五”期間大氣污染防治取得成效時表示,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和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制定實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強化重點時段污染治理,實現精準施策。為科學精準、依法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于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對39個重點行業按照績效采取差異化減排措施,實現精準治污、科學治污。
趙英民介紹,國內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處于高位。最突出的就是表現在“三個沒有根本改變”。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當前國際環境正發生深刻復雜變化,風險挑戰日趨增長,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因此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任重道遠。
趙英民稱,根據即將召開的五中全會精神和全國人大審議的“十四五”規劃綱要要求,堅持綠色發展導向、推動綠色發展轉型,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強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內生動力,堅持目標導向、結果導向,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并重,大氣污染防治和氣候變化應對統籌,加強改革創新,強化基礎能力,科學設定“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目標、指標和重點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