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四川省環境保護“一號工程”川南地區動員會在宜賓市召開,把川南地區大氣污染防治與成都平原一并納入全省環境保護“一號工程”,發出動員令,吹響沖鋒號。生態環境廳廳長于會文出席會議并講話,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趙樂晨主持會議。
會上,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通報分析了全省和川南地區大氣環境形勢。宜賓市市長杜紫平,自貢、瀘州、內江市分管副市長分別總結了各地大氣污染防治情況,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
于會文指出,川南4市地域相連,人緣相親,大氣環境更是連為一體,是四川人口密度大、經濟實力強、工業化進程快、城鎮化水平高的區域。但同時也是污染排放大、空氣質量差的地區。生態環境廳高度重視川南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加大統籌力度,推動實施“減排、抑塵、治煤、壓車、控秸”五大工程, 2018年川南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8.1%,優良天數率同比提高4.3%,縱向比有改善,但橫向比還有差距,不進是退,慢進也是退。
于會文強調, 從2017年起,全省把成都平原地區大氣質量改善作為全省環境保護“一號工程”,通過兩年的集中攻堅,不僅成都平原實現了連續兩年的持續改善,創下歷史以來的最好水平,成都平原藍天越來越多,贏得人民群眾普遍點贊,通過成都平原“治氣”,我們探索出了一整套有效、管用的招法。把川南地區與成都平原一并作為全省環境保護“一號工程”,就是要把成都平原好的招法用到川南地區,加快川南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只要把兩個區域控制好了,全省的大半壁江山就穩固了。
抓好 “一號工程”,川南地區一要進一步落實責任,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組織、企業施治、各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氣污染防治大格局;二要強化頂層設計,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突出工業、機動車、揚塵“三大污染源”,聚焦產業、能源、運輸、用地“四大結構”,從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污減排、清潔降塵、綜合執法等方面鐵腕治霾;三要加強聯防聯控,實現區域規劃、環評、監測、標準等“六統一”,針對春秋兩季燒秸稈、秋冬季重污染天氣等重點時段,壓緊壓實縣、鄉、村三級責任,開展聯合執法;四要強化科技治霾,加快空氣質量微站、超級站建設,邀請院士專家團隊把脈問診,找準癥結,精準發力。尤其要建立加密監測通報機制、重點時段聯防聯控機制、定期分析研判機制、聯合打擊偷排漏排機制、“一對一”結對攻堅機制五大機制。通過一系列的“組合拳”,加快推動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打贏藍天保衛戰,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生態環境廳大氣處 、省環科院、監測總站、機動車中心相關負責人,川南四市發改、經信、公安、環境、住建、交通、市場監管、城市管理、農業農村等部門負責人,宜賓市縣區政府分管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部分重點企業負責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