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水環境系統如何修復?廈門五緣灣濕地公園污水處理站的辦法是,收集好雨污水,先經過生化處理,達到國家一級出水標準,再經過生態處理,恢復水體,達到良性循環;對城市生活污水,則就地截流,采用先進埋地式生態建筑和先進的生物除臭技術,有效解決了傳統污水處理站對周邊的影響;對工業廢水,系統收集處理,就地解決園區污水出路和周邊水環境污染問題,確保園區可持續發展;高校污水處理難題,同樣通過雨污分流后截流的生活污水再生處理,產生的中水回用全部用于校區綠化、道路、公廁沖洗、生態補水,可謂變廢為寶;針對廣大農村的生活污水,一座小木屋,一條小溪流,一片綠意盎然的植物群,不經意間巧妙完成了生化處理+生態處理。
這就是中聯環股份有限公司獨創的污水再生處理“廈門模式”的5大實踐。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評價認為,中聯環開創的這一做法從理念、工藝和模式三個方面,實現了對傳統污水處理站的顛覆性巨變,其系統解決了水污染治理的世界性難題,是廈門在水環境治理領域獨特的創新和突破,在國內摸索出的這一整套可供復制推廣的成熟經驗,對未來將產生廣泛的影響。
系統整治修復生態水環境
清晨的五緣灣,海風習習,白鷺嬉戲,濕地公園內,滿眼的水生植物散發著清新的氣息,可有誰知道,養育它們的卻是剛剛經過生化、生態處理后流出的不比自來水差的再生水,水質達到國家一類標準。
就在不久前,這里還面臨著兩難境地,一方面,從五緣灣片區規劃角度看,污水需要考慮就地處理,而與之銜接的污水管網容量有限,市政污水系統要改造牽涉面又極廣,難度很大;另一方面,由于沒有天然的補充水源,五緣灣濕地公園水體水質惡化,需要每天從湖邊水庫補充原水至少4000立方米,才能確保無臭味逸出,極大的浪費了淡水資源。
如何破解?
首先,針對排洪溝污染源主要集中于上游段問題,中聯環在該排洪溝主園路側建設了節制閘及污水截流泵站,旱季污水通過截流泵站提升后,進入環灣路污水管道。中聯環相關負責人表示,以不清淤,不擾動原排洪溝土地,確保行洪安全為原則,他們一舉解決了排洪溝內污水積聚、臭味等問題,并種植植物,做到“污水不見天”,改善排洪溝景觀環境。
五緣灣片區附近的7000噸污水,也通過污水處理站收集起來,運用預處理+膜生物反應器+紫外消毒的污水處理工藝,再生水汩汩而出。
附近的居民說,處理站流出的水,水質透明度不亞于自來水。這些水,再流入濕地公園的迷宮水池之中,做更深度的生物生態處理,系統除藻除磷,防止富營養化,讓水體得到進一步的恢復,處理后的清水進而注入濕地公園內,實現生態景觀補水,形成良性生態循環。
這一系統解決方案,也得到了國務院參事室的高度肯定,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參事室新聞顧問趙德潤說,“過去在許多城市看到的傳統污水處理廠,多是又臟又亂,臭氣熏天,周邊群眾怨聲載道。我在廈門看到,中聯環建設的一個個花園式污水處理站,綠樹成蔭,空氣清新,處理后的清水,通過林間草地上的溪流進入濕地和水系,這種既節省土地、資金又美化環境的分散治理新模式,徹底顛覆了我對污水治理的看法”。